红楼邻舍
平湖红学

“早在清乾隆58年(1793年),有船载九部十八套《红楼梦》从平湖乍浦港启航传至日本长崎,这是《红楼梦》走出国门传向世界的最早记录;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平湖红学会,作为全国第一个县市级的红学会,在红学史上举起了一面群众搞红学的旗帜;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1993年隆重举办了纪念《红楼梦》从乍浦走向世界二百周年活动,国内著名红学专家和学者云集平湖,共研红学……”
----欢迎光临平湖红学网站
http://www.phhx.org.cn/
站长按:本站所刊登的平湖红学站的原创文章,均经过授权,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创作者姓名和文章出处:平湖红学。谢谢配合!

湘云散论
诗意盎然的灵性评说
----读《湘云散论》的启示
“场型语言”理论与《红楼梦》研究
宝黛感情错位观照
谈《红楼梦》最早从乍浦出海的历史原因
《红楼梦》虚实论---兼谈小说意境的创构
读红断想
“兼美”论
门子的悲剧
《西江月》词反话技法摭谈(节选)
----读“红”偶记
2004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红楼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红楼梦细节赏析
旖旎如诗 清澈如水---谈晴雯上夜
情意似绵 神理如画---谈小红遗帕
竿竿翠竹映潇湘---谈潇湘馆的环境描写
一只熠熠生辉的金鸳鸯---试析鸳鸯抗婚
平湖红学文集
诗意盎然的灵性评说----读《湘云散论》的启示

王正康

                                   一种融入诗意虹桥的评说

    像目睹平展的田野上空冉冉升起一片飘逸的云霞,这就是笔者初读潘禾婴《湘云散论》时那种令人激赏和神往的感觉。

    读这样一篇红学论文,就像轻快地行走在山阴道上,沿路是美丽的风景,让你目不暇接。作者一开始就带着读者进入一个人物画廊,从对红楼世界内外人物性格神韵的比较中,让你领略湘云独特的精神风采。然后用精炼的笔墨描述湘云“入世的情趣”:“趁兴的大块吃肉,忘形的挥拳拇战,偶而的小子装扮,白日里的湘云佻达洒脱,顾盼间神采飞扬,须眉也犹自见拙。”写得骈散交错,栩栩传神,使湘云旷达的形象透射出一种赤子的神韵。

    当一些论者因为湘云曾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不经意地把她归入宝钗、袭人一流,论者却以自已的灵性感悟曹雪芹塑造湘云形象的本意:不是让她去充任那个时代的叛逆,只是让她尽情尽意地展示生命的本色。论者满怀激情,对自已心目中的湘云进行了富有诗意的“再创造”:“谈笑间氛围轻快,主客如坐春风”“心意明媚,行动也不屑犹抱琵琶半遮面,举手投足,痛快淋漓”“湘云的善良与明智,使她超脱了身分的羁绊,从而两袖清风,一身轻快地行走于天地之间”,“那种清朗的悠远、飞动的飘逸、那种漫不经心的和谐,应该是湘云永远的形象。”……

    红坛似乎已经习惯了理性评说,见理性评说的文字就象见列车沿着的铁轨行驶,载你到达既定的目标那样自然。如今忽然目睹有一种评说如白鹤亮翅,向着充满灵性的天空飞去,飘然融入诗意的虹桥,于是惊叹莫明:红学论文可以这样写吗?

    然而《红楼梦学刊》的刊发,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激赏,证明了《红楼梦》也确实可以这样评说。

    对《红楼梦》评说其实有多种方法,占主流是理性评说。理性评说自有其理性魅力与学术价值,并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无庸置疑的。然而红学从脂评开始,就有一种以“灵性领悟”为内核、以“诗性表述”为特征的评说方法闪着独特的光芒。如果要冠以一个名称的话,或许可以称之谓“灵性评说”。《湘云散论》正是具有这种内核与特征的灵性评说。


                                   灵性是人性中的神性

    什么是灵性?这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大课题。愿为引玉之砖,试作粗线条的表述。窃以为健全的人性应具有感性、理性与灵性。人以感性感觉,理性理解,灵性领悟。灵性不同于感性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沉溺于物质而是追问着形而上的人生意义,灵性超越道德理性与科学理性的地方,就在不执着于现实世界的“此岸”,而向往着“彼岸”,寻求自由和圆满的理想境界。灵性是人性中的神性,是心灵深处升腾起来的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能力。灵性能凭借想象上天入地,仰望神圣,俯瞰大地,领悟和度量万事万物的意义。高贵的灵性能提升、导引自已的感性与理性,激发智慧灵感,使生命充满丰富的意义。


                                《红楼梦》是曹雪芹灵性的绝唱

    曹雪芹天生慧质,加上深厚的艺文修养,特别是在经历过“一番梦幻”后坦然于“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清贫,面对“晨风夕月,阶柳庭花”,高扬了自已的灵性,用灵性梳理、融铸积淀在心灵深处极为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执着于“用假语村言敷演”《红楼梦》。王蒙的《〈红楼梦〉评点序》(转载于《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4期) 是当代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具有王蒙风格的灵性评说,其中有两句发人深思的话,他说:“《红楼梦》使你觉得神秘,觉得冥冥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伟大。”“是那冥冥中的伟大写了《红楼梦》。假曹雪芹之手写出了它”。这是王蒙的微妙的领悟。“那冥冥中的伟大”究竟是什么,王蒙没有明说,或许是他特意留给读者的一个悬念。现在笔者不揣浅陋地试答:“那冥冥中的伟大”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灵,而是曹雪芹自身的高贵灵性。清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评论家哈宝斯在《新译红楼梦回评》中有言:“文章出自灵性,灵性亦随文章而生”,曹雪芹在十载批阅,五次增删中,极大激发了自已的灵性,调动自已的智慧灵感,使《红楼梦》创作打破传统的思想与写法,让多层面视点设置、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传神写照的人物塑造、出神入化的情节运筹、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等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意义。作者用立体网络式的散点透视、准确微妙的艺术感觉和追光摄影之笔,或按迹遁踪的描述,或隐喻,或象征,或注彼而写此,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几乎用尽了汉语、汉字、汉文学的一切可能性,把人物神韵化,具象意象化,姓名寓意化,小说意境化。无数诗意、顿悟、机锋、妙谛、哲言、谶语等如星月交辉,《红楼梦》仿佛是由作者操控的彩色的音乐喷泉,随着心律起伏,尽情地喷射、激扬、交融,在人们眼前弥漫成云蒸霞蔚般的象征意蕴,其中泳涵了极为深厚的人生况味。这腾踔万象的《红楼梦》不仅是曹雪芹感性与理性扣人心弦的协奏,更是曹雪芹灵性的绝唱。是曹雪芹灵性的海拔决定了《红楼梦》的高度,使《红楼梦》成为中国小说史上难以企及的灵性文本。

    品读《红楼梦》这样灵性文本最能慰藉、滋润读者的灵性,《红楼梦》也特别适合作为灵性评说的对象。


                                   《湘云散论》的启示

    对《红楼梦》的灵性评说早已有之,或在诸多评点中闪光、或在无数题咏中现身,但多以碎金断玉式的短章出之。如《湘云散论》那样长篇的灵性评说,比较少见。笔者想以此个例探讨灵性评说的一些特点与规律。

    《湘云散论》表明,要对《红楼梦》进行灵性评说,论者本身需有细腻丰富、洞幽烛微的灵性,这样才能透过红楼世界的具象,悟到曹雪芹无处不在的灵性。同时,还须具有把自已的灵性领悟化为诗意表述的能力。

    以论者的灵性领悟作者的灵性,也许是灵性评说的直径。不妨观照一下《湘云散论》的评说路径:曹雪芹以自已的灵性,赋予湘云一种赤子的神韵,如一片的轻云笼罩在湘云头上,论者用灵性观照湘云神韵,如一片日光,投射在这片轻云之上,于是这片轻云便“因日成彩”。论者随即用“两袖清风,一身轻快地行走于天地之间……”等富有诗意的意象,传达出对于湘云的灵性领悟。这些意象在作者与论者灵性瞬间整合中创生,既带着作者塑造的人物的灵性的胎记,又刻上了论者自已的灵性的印痕。

    理性评说致力于引证、阐释,而《湘云散论》则倾心于用诗性的语言展现自已的灵性领悟,极少引经据典。凡有引述,又多化为意象出之。在文章结构方面,理性评说往往是纲举目张,有条不紊,而在《湘云散论》里,论者把许多瞬间妙悟和即兴的遐想连缀成篇,看似不成系统,不合理路,却无理而妙,形散神不散,如众星拱月般拱围着湘云的神韵。论者径直跟着灵性感悟走,滔滔汩汩,随物宛转,行文一如散文般的流畅,干净。

    红学论文能否做到雅俗共赏,《湘云散论》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论者与小说作者在灵性层面上交汇,风行水面,新鲜的领悟似波浪迭出,前赴后涌,又兼表述得诗意盎然,能说不“雅”吗?可行文如散文般的优美动人,灵气贯注,可读性很强,不独是红学研究者,广大红学爱好者也能欣赏领悟,能说不“俗”吗?不论是从普及《红楼梦》角度来看,还是从慰藉、滋润、激发现代人的灵性角度观照,这样雅俗共赏的灵性评说,不是颇值得欢迎的吗?

    选择何种评说方法,论者有完全的自由。《湘云散论》给人的一个启示是:评说《红楼梦》,还有一种灵性评说方法可供选择。

这里再引哈宝斯的一句发人深思的话:“读者不能小看了灵性文章,文章灵性。”

    灵性评说有如霞映澄塘的美丽,愿有更多的心灵自由地飞翔于它的空间……


(此文提出了“灵性评说”“灵性是人性中的神性”“《红楼梦》是曹雪芹灵性的绝唱”等观点,“平湖红学”网站http://www.phhx.org.cn/设置了“灵性评说”栏目里, 已把王蒙的《〈红楼梦评点〉序》、潘禾婴的《湘云散论》与此文收入其中,欢迎浏览,更欢迎红友们用电子邮件惠赐灵性评说的稿件或对灵性评说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平湖红学网站电子信箱wzk1939@163.com)

作者是平湖市红楼梦学会常务副会长,平湖红学网站站主
相关文章:
湘云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