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
妙 玉
妙 玉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 才华复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唆肉食腥膻
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
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 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 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
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 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 王孙公子叹无缘

更多妙玉相关资料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贾巧姐
史湘云
王熙凤
秦可卿
李 纨
梨花与妙玉

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贾府知她是官宦小姐特下个帖子请她进来,寄居于栊翠庵。   

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僻,不合时宜”,她最大的特点是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栊翠庵喝了一口茶,妙玉嫌脏就把这个杯子不要了。甚至宝玉、黛玉都要遭她斥为“俗人”,可见其放诞怪僻,不近情理。   

生活在大观园中的花花世界中,却要追求一尘不染的清净地,还要自称为“槛外人”这些都足以说明她内心的矛盾,在第五回的一首判词和一支“世难容”写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妙玉最后的命运如何?续作者写她遭强盗劫持,另一个抄本的脂批说她后来流落到瓜洲渡。总之,“终陷淖泥中”表明她是沦落风尘了。   

梨花靓艳寒香,洁白如雪,唯其过洁,也最容易受污。元好问有《梨花》一诗,最形象地描绘出梨花的品格,也是妙玉一生的写真: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素月谈相映,肃然见风度。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妍。

妙玉,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但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喝的茶杯却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字帖。后贾府败落,她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劫持而去。

妙玉虽自称是“槛外人”,但实际上她并未能迈出尘世的门槛儿。她的师父临寂时曾劝她留在京城,说到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的结果却是被强人劫持受辱。这是她预言不灵呢,还是妙玉修行未到家呢?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才被请到了贾府的栊翠庵。这使她与贾府的公子小姐有机会生出俗缘。从禀性上说,妙玉是个极其高洁的女尼,仅看喝茶的方式即可证明:妙玉沏茶用的水是从梅花上收的雪溶化的;刘老老用她的杯子尝了口茶,她便嫌脏弃掷;到惜春处闲坐,她竟自己带上茶具。由此观之,妙玉的行为也确实不入俗人的眼。

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但是这四人也并非全是与妙玉相契无间。邢岫烟幼时曾妙玉识字,妙玉与岫烟交往,多半是出于师生之谊,未必真心推重岫烟。惜春虽与妙玉有共同的语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烟火气,少的是灵气。妙玉与她在一起谈经论佛可以,但要进行心灵交流,妙玉恐怕还认为惜春差一截。黛玉本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可妙玉的高洁与孤僻又胜黛玉三分,以致黛玉也有了远妙玉之意;如果说宝玉对黛玉还有一种俗情的话,那么他对妙玉有都不敢有这种感情,此情即使偶一闪念,他也会视为罪过,他对妙玉有的只是一种敬重之情。这样看来,宝玉对妙玉的疏远,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正值青春芳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年龄周围却没有一个朋友,她独守静庵,心中孤苦可知。
说她孤苦,是因为她心中尘念未绝。尘念未绝,宝玉过生日,她才送去贺帖;宝玉到她庵中吃茶,她才递过了自己的杯子;与宝玉闲谈,她才免不了耳热心跳。她庵里的梅花,别人要不来,宝玉一讨即得……“云空未必空”,妙玉到底还做不到一了百了。

“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妙玉超乎寻常的高洁,使她隔绝了与世人的心灵交流。她的雅洁,并不为尘世所容,所以曹雪芹给她设计了个“金玉之质终陷泥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