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演艺 越 剧
2000年舞台版《红楼梦》
越剧红楼梦
越剧红楼梦史话
越剧红楼梦精心演绎四十载
四十年代红楼戏
演职员
尹桂芳 饰 贾宝玉
袁雪芬 饰 林黛玉
从贾宝玉这个人物讲起---尹桂芳
1962年版《红楼梦》
演职员
导演:吴 琛
林黛玉 --- 王文娟
贾宝玉 --- 徐玉兰
薛宝钗 --- 吕瑞英
王熙凤 --- 金彩风
晴 雯 --- 沈正心
袭 人 --- 陈兰芳
紫 鹃 --- 孟莉英
我演林黛玉的体会---王文娟
徐玉兰王文娟版唱词(一)
徐玉兰王文娟版唱词(二)
徐王DVD版《红楼梦》
1986年版《大观园》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
茅威涛 饰 贾宝玉
何赛飞 饰 林黛玉
何 英 饰 薛宝钗
场序
1 探 伤  
2 惊 梦  
3 伤 春
4 悲 秋  
5 藏 忧  
6 离 魂  
7 泣 血
唱词
唱段下载
1999年舞台版《红楼梦》
演职员
钱惠丽 饰 贾宝玉
单仰萍 饰 林黛玉
场序
一、元妃省亲    
二、读《西湘》   
三、“不肖”种种   
四、苔宝玉   
五、葬花      
六、王熙凤献策   
七、傻丫头泄密   
八、金玉良缘   
九、宝玉哭灵    
十、太虚幻境
全剧下载
2000年舞台版《红楼梦》
上海越剧院
赵志刚 饰 贾宝玉
方亚芬 饰 林黛玉
2000年30集越剧电视连续剧
演职员
钱惠丽 饰 贾宝玉
单仰萍 饰 林黛玉
唱词(一)
唱词(二)
全剧下载
越剧唱段
《红楼梦·劝黛》 王桂萍
《红楼梦·葬花》 王桂萍
《红楼梦·哭灵》 张小君
越剧改编
闵惠芬二胡独奏《宝玉哭灵》
2000年舞台版《红楼梦》

编导匠心独运

2000年越剧新版《红楼梦》的导演是曾执导过话剧《白居易在长安》、《商鞅》、歌剧《张骞》、京剧《贞观盛世》等剧目的导演陈薪伊。陈薪伊对新版《红楼梦》进行了精心的现代化包装,如一改传统越剧《红楼梦》单纯民乐伴奏的方式,通过加入交响乐的反复变奏体现宝黛的爱情悲剧这一主题;为反映贾府的兴衰过程,整个舞台的主色调由红色渐变成白色;贾宝玉的出场也由原来的演员跑圆场改为孩子般地一蹦一跳的与观众见面;“宝玉哭灵”一场戏中的场景被设计成一片竹林等等。

同时,该剧编剧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原剧进行了增删,全剧仍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共读西厢”、“黛玉葬花”、“焚稿”以及“哭灵”等著名场次依然以炽热的情感力量传达着宝玉黛玉对封建桎梏的反叛与抗争。而在剧本的开端,则以“元妃探亲”取代了原来的“黛玉进府”,结尾处又增添了“太虚幻境”的尾声,这一首尾呼应的改动强化了贾府兴衰变迁的线索。编剧还在剧中大胆地加入了一些小角色,如傻丫头、周嬷嬷等,通过他们的悲惨命运来衬托、折射主要人物。


大观园中的“贾宝玉”

表现才子佳人的越剧一直为女性垄断,此次担纲主演贾宝玉的“越剧王子”赵志刚却是男小生,他打趣地对记者说:“我在越剧界是大观园中的贾宝玉。”11岁进上海越剧学馆的赵志刚是当今越剧界惟一一名当红男演员,他师从著名越剧艺术家尹桂芳老师。他说,男演员最难闯的是“唱腔关”,最难跨越的是“观众山”。尹派属于女子越剧美学形态,如果一味模仿老师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在艺术实践中他有意识地探索自己的戏路,在阴柔之美中增强了高亢激昂的音调,让阴柔与阳刚柔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赵腔”。对男演员唱越剧,赵志刚认为可大大丰富越剧的内容,也能同样表现男子的阳刚美。

赵志刚说,越剧之所以能从绍兴一个地方戏发展成今天的中国第二大剧种,是和它兼容并蓄的艺术思想分不开的。在保留本体的基础上,它博取众长,把京昆剧、锡剧、黄梅戏、沪剧等精华拿来为我所用。新版《红楼梦》在这方面得以体现。

谈到他演绎的《红楼梦》,赵志刚满脸沉重----他想起了去年逝世的恩师尹桂芳。他说,1998年准备接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时,他去尹桂芳老师家拜访,当时老师已不能说话,只是点了一下头,表示同意;当请教如何演绎这一角色时,尹老师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了一个“情”字。在以后的演出中,赵志刚围绕这个字把贾宝玉的友情、亲情、爱情等种种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贾宝玉。


“大观园”中的女眷

与赵志刚搭档演新版《红楼梦》的是方亚芬,这位满身灵气、活泼开朗的江南姑娘与剧中的林妹妹判若两人,她说:“林黛玉不仅多愁善感,也有青春少女活泼的一面,比如与宝玉共读《西厢》时。”她演绎的林黛玉是什么样子,目前对广州观众来说还是个迷。


新旧《红楼梦》就是不一样

上海越剧院总经理尤伯鑫自信地说:“我们的新版《红楼梦》与旧版就是不一样,首先,新版《红楼梦》的演员阵容强化明星效应,集中了上海越剧院著名中青年演员,并特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著名演员联手合作;其次,新版越剧《红楼梦》仅舞美就投资了300多万元。舞台上的布景是极其写实的,个个有明清园林风格;再次,在音乐上,演出分别配备了民乐与交响乐两种大型乐队的伴奏,围绕唱腔大大加强了配器和声的交响成分,也造成了听觉效果的丰富与美妙,音乐形象的丰富。同时创作者还掌握观众“喜新恋旧”的欣赏心理特征,在保留主要唱段的同时,对某些唱腔过门重新处理,并进一步发挥伴唱的特有功能,掺入和声等多种音乐手段来烘托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