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德国之流传



  曹雪芹的《红楼梦》何时流传到德国去,史无明文。据姜其煌介绍,直到1928年德国的法兰克福出版的《中国学》杂志第四卷才发表了W·Y·J翻译的《红楼梦》片断, 其内容是根据小说第二十一、二十二两回中的部分情节加以编译的。   

  在W·Y·J编译的三篇《红楼梦》故事发表之后四年, 即1932年,著名汉学家弗朗茨·库恩的德文节译本《红楼梦》问世了。“半个世纪以来,德国人是通过库恩的德译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海尔默特·马丁语) 

  弗朗茨·库恩1884年3月10日生于德国的萨克斯省(今德国的卡尔·马克思城)。 在柏林帝国大学时期,他拜汉学家阿尔夫利德·伏克为师学习中文,达到看懂中文报纸水平。

  1909年9月库恩受德国政府派遣来华工作。 库恩在中国工作了两年多,对中国产生深厚的感情。1912年,他奉调回国,在柏林大学汉学系开始对中国汉朝儒家思想的研究。   

  在德国,库恩是一位“不被承认的英雄”。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数量之多不仅在德国汉学家中首屈一指,就是在世界汉学家之中也是一位佼佼者。自1923年起,他先后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有:《今古奇观》、《水浒传》、《三国演义》、《儿女英雄传》、《玉蜻蜓》、《二度梅》、《聊斋志异》、《肉蒲团》、《红楼梦》、《子夜》。此外,他还译了一部《中国哲学故事》。1930年,库恩在克本皮尔支持下翻译出版了《金瓶梅》,立即轰动了德国,也引起了欧洲文学界的注意。根据德译本转译的《金瓶梅》,有英国、芬兰、法国、荷兰、意大利、瑞典、捷克、匈牙利等国的八种版本。库恩名噪一时,于1932年受到德国文学界的奖励。   

  库恩翻译的德文节译本《红楼梦》,1932年由莱比锡岛社出版。卷首有库恩本人所写的序言。他在序言中将自己的译本与裘里、王际真的英译本作了比较,他说:“我的译本分作五十章,虽然也是节译本,但我围绕着宝玉、黛玉、宝钗三个人物,努力把原书故事主要情节和故事发展的高峰表达出来。我的译文还尽力使西方读者易于接受。”

  库恩译本出版后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先后有英、法、意、匈、荷等文种的《红楼梦》,都是根据这个译本转译的。正如奥托华·恩金所指出的,“无论在汉语方面,还是在小说作者对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深刻体会方面,库恩都具有无庸置疑的广博知识,这使他翻译技巧日益提高,从而耕耘和浇灌了德国文学中这块园地。”   

  在德国汉学家中,对《红楼梦》的介绍和评论要早于对《红楼梦》的翻译。1926年汉学家理查德·威廉(1873----1930)教授,出版了一本《中国文学》。在这部书中评述《红楼梦》时写道:“在中国18世纪的长篇小说中,最杰出的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霑(雪芹),他在1764年逝世时,只写了八十回,1792年高鹗续作了四十回。曹霑的小说非常激动人心,因为它像《绿衣亨利》一样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同时提供了一幅大清帝国文化历史的图画。小说描写了一群十分美好的女子,有些无疑是世界文学中最完美的妇女形象。难怪戏剧和绘画都喜欢表现小说中的种种场面,而小说也就这样成了全中国人民的特殊财产。小说的下半部刻划了这个大家庭的破败。这个家庭虽然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但仍然免不了趋向没落,因为它缺乏严肃的管教。最后,它得到了不可避免的结局:‘树倒猢狲散’。”

  进入20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德国汉学家对《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和评论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1932年,库恩的节译本《红楼梦》问世,同年12月25日柏林《全德意志报》上发表了奥托华·恩金教授的长篇论文《红楼梦》。论文中指出:“小说的主要魅力,在于把梦境同我们称之为现实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梦中出现的一些图画,显示出书中人物将来的活动情况。这是一些预告将来的梦。人们从梦中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读了这么一个描写贵族兴衰的故事,使我们得到特殊的感受。佛教和道教世界及其思想方式对我们相当陌生,但是《红楼梦》具有人人都能理解的内容,……当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享受到的,是无数男男女女在长长八年中过着奇妙的双重生活的一幅全景图画。”
  
  1933年,W·Y·J在《东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红楼梦》的文章, 作者写道:“小说作者对一切风俗习惯作了严厉批评。不过,这一切表现得十分巧妙,人们很容易会忽略过去。从文化历史观点来看,小说中的每一章回,对欧洲人都是很宝贵的,因为人们不仅知道了家庭生活、亲属关系、恋爱观点等等,而且人们对这一切有了间接的体会”。同年,庄晨(音译)和基尔两人在题为《德国文献中的中国美文学》的博士论文中也精辟地评论了《红楼梦》。论文中写道:“比《金瓶梅》更难译的中国小说,是《红楼梦》。这是整个中国小说中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小说。……书中除没有姓名的人物和历史人物外,共有男人232名,女人189名,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独特的举止。他们栩栩如生地生活在当时的环境之中。我们熟悉他们,远胜于我们最亲密的朋友。这既是一部巨著,也是一件整体统一的艺术品。小说情节就像建筑艺术一样层次分明地构造起来的,各个部分都有密切的联系,都要说明一个中心题目。”这个“中心题目是人们绝对自由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论文作者还谈到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成书过程,认为“高鹗的续作十分巧妙,人们一直把小说看作是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   

  1987年,当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中央电视台合拍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刚刚完成的时候,当时的西德电视二台和一台就派代表洽购此片,后来终于译成德文在德国放映。这是欧洲国家第一个购买和放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对《红楼梦》在德国的流传、普及起了巨大作用。

  中国古典文学在德国的流传、翻译和研究,是中德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密不可分的。《红楼梦》在德国的流传、翻译和研究不仅标志着德国汉学的高度发展,而且也是德国汉学研究者们东方意识增强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