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缅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20世纪八十年代,体现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缅文版诞生了,他的译者就是缅甸著名作家、翻译家吴·妙丹丁先生。
吴·妙丹丁,1929年生于缅甸布扣谷县一个律师家庭,毕业于仰光大学法律系。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作,1949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苦难的人》问世。他曾任《进步杂志》、《新国家杂志》、《新文学杂志》的编辑。创作的小说有《我的丈夫》、《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在阴暗的角落》、《玛玛》、《东风吹来的时候》等长篇小说及《妙丹丁短篇小说集》。他的作品语言通俗洗炼,内容具有一定的时步意义,因此深受缅甸读者欢迎和好评。作为翻译家,他先后翻译过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韩素音的《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曹禺的《雷雨》、《日出》,此外还有《高尔基传》和玛互丽特·米切尔的《飘》。他因翻译《战争与和平》、《飘》,曾于1973年和1978年获得缅甸政府颁发的民族文学翻译奖。他写的《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小说被译成日文,并因此获得了日本本田文学基金会的奖励。
这位学识渊博而辛勤耕耘的学者,对中国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他于1961年在瑞典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后曾访问中国,会见过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茅盾、巴金和曹禺等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从中国英文杂志上看到介绍《红楼梦》的文章,就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他得到的是一部英国伦敦出版的英译本《红楼梦》,花了许多时间阅读和研究。
1983年,妙丹丁开始着手翻译《红楼梦》,他使用的底本是根据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英文本《红楼梦》。
这是一部120回的全译本,妙丹丁为了译好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事先阅读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红楼梦》的资料和文章,还涉猎到中国哲学及中国古代建筑。他在翻译中反复推敲遣词用语,以求完美地用缅文表达出来。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时,他就向通晓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的老师求教。为了翻译《红楼梦》,他在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翻译工作上,有时外出也带着《红楼梦》的英译本,抽空进行研究和翻译。缅文《红楼梦》也是全译本,全书共3169页,共分九册,这是迄今缅甸翻译文学中最长的一部。
正如1988年3月21日出版的《瞭望》周刊海外版第12期上发表的吕济民先生从仰光发回专电中所说:“这是中缅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的一朵奇葩。”
缅文版《红楼梦》是由缅甸新力出版社出版的。缅甸读者高度评价这部新译作。他们认为译文“具有很高的水平,它不仅忠实原著,保持了作者的风格,而且文笔流畅优美”。对《红楼梦》本身的评价,妙丹丁曾在回答中国驻缅记者吕济民时说道:
《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杰出的著作。书中描写的四大家族由盛到衰,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瓦解,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的艺术水平很高,对人物的描写细微,刻划了各种人物的典型性格,具有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另一方面,《红楼梦》全书贯穿着的爱情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动人,也曾引起缅甸青年读者的兴趣。我想,把《红楼梦》译成缅文,让缅甸读者能欣赏这部世界古典名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是一位缅甸作家和翻译家眼中的《红楼梦》,他的评价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一篇评论文字。缅文版《红楼梦》的出版无疑是中缅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1988年妙丹丁因翻译《红楼梦》荣获国家文学奖中的小说翻译奖,这是他第三次获得这种荣誉。他在接受缅甸报纸记者采访时说:“我对翻译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它把缅甸文学和世界文学连结在一起。”目前他已开始翻译中国另一部古典名著《水浒传》。
“彩石光珠从古重”。《红楼梦》是在女娲炼石补天弃下的一块五彩石上写下的“石头记”,它像“光珠”一样将受到有着“胞波”情谊的缅甸人民喜爱和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