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彬·《引君入梦话红楼》
遗憾的艺术与艺术的遗憾
---荧屏“红楼”观后感言


  作为电视剧《红楼梦》的监制人之一,看到36集片子播放了,又听到社会上的各种议论和批评,心情是与大家有所不同的。一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任务,感到松了一口气。特别是播映后,收视率高达75%,带来了又一次“红学热”,心里自然非常高兴。另一方面,觉得片子中确实存在许多遗憾,而有些遗憾是可以避免的,却因种种原因没有避免,有一种责任感使自己不安。

  《红楼梦》是一部罕见奇书,要把这样一部书搬上荧屏,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大家以《红楼梦》原著的水平要求电视剧,那恐怕是无论如何也难达到的,更不要说是第一次拍摄。这个片子只能代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我认为现在的《红》剧只能算是一次探索,探索是允许失败的。当然,我个人并不认为现在的《红》剧完全失败了,但就总体而言,特别以一个完整的艺术晶来评价,确实与人们认为可以达到的水平有一定距离。

  当前较有分量的批评文章,主要集中在后几集的结局上,特别是宝黛的爱情悲剧和黛玉之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后几集处理得简单粗糙了些,尤其是黛玉之死的处理令人感到失望。

  《红楼梦》的悲剧效果是在黛玉之死这场戏里达到高潮的。但《红》剧没有形成这个高潮,撼动人们心弦的悲剧美感被削弱了,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失误。从全剧的结构看,后几集不仅在故事发展上失去比例,而且每集的内容分量也不够,首尾出现严重的失调。假如在拍摄的后期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假如能在播映前作些认真的补救工作,假如每一个制作者都能够认识到《红》剧的重要意义,那么能不能减少一些失误,在艺术上提高几分呢?我看是可以做到的,但却没有做。

  这里有一点应该说明一下,评论后几集的“新结局”的成败得失,应该与要不要高鹗续书,如何评价续书的问题区分开来,“新结局”如何,只能是在可以重新续写的前提下来评说。其次,影视不是改编、导演、剪接一次完成的,它是经过三度创作的。因而,一部影视作品的成败得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仅以拍摄完成的片子来评论某一方面的得失,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真正总结经验教训。

  在评论《红》剧过程中,时常听到有些从事影视艺术创作的朋友说,影视就是遗憾的艺术。应该说这话没有错,但我觉得作为一个有所追求的影视艺术家,把“遗憾的艺术”当作口头禅,甚至作为自己粗制滥造的借口、拒绝批评的挡箭牌,那就歪曲了这句名言的真正的深刻的涵义。这里却有一个把“遗憾”放到什么位置上、用怎样的尺度去要求的问题。作为影视作品,不能苛求至善至美,但绝不能把“遗憾的艺术”作为创作中的指导思想,而应该是创作完成之后的慨叹。倘若心里早存了“遗憾的艺术”的念头,创作中不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推敲自己的作品,那是从事“艺术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