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彬·《梦里梦外红楼缘》
红楼不厌百回读
---读《红楼梦》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

  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也应该如此。

  邹弢在《三借庐笔谈·小说之误》一文中就谈过他读《红楼梦》的体验。他说:

  一曰佳,二曰妙,三曰手不能释。《石头记》一书,笔墨深微,初读忽之;而多阅一回,便多一种情味;怡目想神游,遂觉甘为情死矣。余十四岁时,从友处借阅数卷,以为佳;数月后,乡居课假,孤寂无聊,复借阅之,渐知妙;迨阅竟复阅,盖手不能释。自后心追意仿,泪与情多,至愿为潇湘馆侍者,卒以此得肺疾。人皆笑余痴,而余不能自解也。

  这是前人读《红楼梦》的三种境界。今人亦有同样感受。著名女作家宗璞先生在一次长篇小说笔谈会上说过:古往今来之小说,在做到雅俗共赏这一点上,未有超过《红楼梦》者。读《红楼梦》可以有三种不同的高度:最大众化的读法,是把它当作爱情小说,市井街坊之间,为宝哥哥林妹妹所洒的同情之泪,为江河湖泊所难收。第二个高度是把它作为社会小说,它对封建社会有认识作用。从乌进孝交租的经济情况到宝玉受笞所表现的伦理道德又到日常服饰肴馔,它几乎是一部百科全书。最上一层的高度是把它作为哲理小说。虽然有人说其中对佛道二教的道理讲得很肤浅,但我想只要于人生道理表现深透,足矣。

  这里所说的三种“高度”,就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像我这样的读者,看来还仅仅停留在第一种“高度”,因为有时还要为宝哥哥林妹妹流一把“同情之泪!”

  我很同意宗先生的见解,像《红楼梦》这样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小说,恐怕只读五遍是难于读懂的、读透的。现在常听一些人说,只有他才读懂了《红楼梦》,“破译”了《红楼梦》中所有的奥秘,解了“其中味”。我以为说这样话的恰是他没有读懂读透《红楼梦》,倘若是他真正读懂读透了就不会说这种大话、狂话,也不必那么张扬。因这种人连“好了歌”都没有读懂读透呢!

  当然,现在要是真正读懂读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更不要说达到第三层高度了。人们日为衣食所累,又要开会讨论,学习这学习那,时间也就可怜兮兮的了。不过对于研究的人来说,倒是另一番情形了。所以作为一般读者,都能读一遍或是看看《红楼梦》电视剧,还有《红楼梦》节本、小人书,也可以了。研究者,每个人情况不同,读五遍的人不少,十遍二十遍的也有。读了上百遍,倒背如流者是凤毛麟角,也还是不乏其人。但在我看来,读多少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在体悟程度的深浅。如果有人认为读过抄过《红楼梦》,就可以称为《红楼梦》研究“专家”、“权威”,就能够写出一本本厚厚的红学专著了,我以为那未免有些皮毛之见了,所以,读《红楼梦》能不能达到三种境界,一是要多读几遍,二是用真心去体悟,三是别净看“反面”,去学王熙凤“借刀杀人”或是贾雨村的“夤缘”之类的“攀附”术。倘如是,自然也就学到一点人生的道理了。